为阻却法院对其名下房产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某公司冒用63名自然人身份,以案外购房人名义,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该虚假诉讼行为被查实后,法院对这家公司作出顶格处罚,处以每案100万元、共计6300万元罚款,相关犯罪线索和有关材料移送侦查机关。
这起案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的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之一。虚假诉讼是诚信缺失在诉讼领域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违背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据介绍,2017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共查处虚假诉讼案件1.23万件,共审结涉虚假诉讼刑事案件2079件。除了执行异议,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还涉及民间借贷、伪造离婚协议逃避执行、虚构劳动债权骗取拆迁补偿款等常见的虚假民事诉讼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明确虚假诉讼甄别“标尺”,要求重点整治执行异议之诉、民间借贷、房屋买卖合同等虚假诉讼高发领域,严格虚假诉讼刑事追责,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虚假诉讼隐蔽性极强,如何甄别至关重要。《意见》总结了8类特征表现,为甄别虚假诉讼提供指南:原告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诉讼标的额与原告经济状况严重不符;当事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关联关系等利害关系,诉讼结果可能涉及案外人利益;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民事权益争议,在诉讼中没有实质性对抗辩论;当事人的自认不符合常理;当事人身陷沉重债务负担却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受让财产或者放弃财产权利;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足,当事人却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请求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当事人亲历案件事实却不能完整准确陈述案件事实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民间借贷历来是虚假诉讼高发易发领域。据介绍,2020年共查处虚假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772件,占查处的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的53.09%。对此,《意见》要求严格审查通过循环转账等方式虚构借贷、虚增本金的违法行为,严守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意见》归纳了民间借贷纠纷、执行异议之诉、劳动争议、离婚析产纠纷等10类易出现虚假诉讼的案件类型,有助于聚焦重点领域,提高整治质效。”最高法民一庭庭长郑学林说。
“最高法还将为深入整治虚假诉讼制定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压缩虚假诉讼存在的空间,实现对虚假诉讼标本兼治。”最高法副院长贺小荣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2日 11 版)
Copyright © 2019-2024 柠檬兄弟公关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39664号-1